泡花堿的同義詞是硅酸鈉,化學式是Na2SiO3,水溶液是水玻璃,是無色、藍綠色、茶色的固體或粘稠的液體。 硅酸鈉是將二氧化硅、石英砂、純堿、或土堿在窯中溶解,冷卻粉碎而成,其燃料有煤、氣兩種。
泡花堿的生產工藝是什么?
泡花堿生產工藝可分為干法和濕法兩種,一般采用干燥法生產固體泡花堿,然后通過溶解轉化為所需規格的液體泡花堿,轉化率為1: 2.5,然后生成泡花堿。
一、干法生產泡花堿
首先將石英砂和鈉鹽(主要是Na2CO3、Na2SO4)均勻地進行混合,在1400度左右的高溫下使其溶解,發生反應。按原料可分為純堿法和芒硝法。生產過程包括材料、塑料、浸泡、濃縮四個工序。
具體過程如下:
1. 配料和熔化:純堿或芒硝與石英砂成正比,通過攪拌機均勻攪拌后,通過貯槽、加料斗在螺旋輸送機上放入反射爐或馬蹄火焰爐融化。
2. 溶解沉淀:如果在熔窯中加入生材料,溶解的水玻璃將從下料區流入冷卻罐,通過一個小型履帶式輸送機流入儲存罐,通過磅后,用電動行車吊起桶內玻璃塊,根據塊的重量和產品設計規格,加入適量的水,通過蒸汽溶解玻璃塊,溶解到一定的濃度后,放入沉淀池,通過自然沉淀、去除雜質。
3. 進行濃縮:除去雜質的溶液送到濃縮器進行濃縮,然后可以通過蒸汽間接進行加熱,罐底由高爐煙氣余熱加熱,將溶液濃縮到所需濃度即可完成。
二、濕法生產泡花堿
濕法生產泡花堿,又分為傳統濕法工藝和活性SiO2常壓生產工藝。傳統的濕法生產工藝具有產量高、能耗低、勞動強度低、易獲得原材料等優點,但該工藝只能生產模數小于2.5的產品。其生產原理是將石英砂溶于高溫燒堿中,形成水玻璃?;钚許iO2常壓生產工藝生產泡花堿,是近年來在三廢治理過程中開發的新工藝,使用這種工藝生產泡花堿的廠商并不多,該方法可以生產模數為2.2 ~ 3.7的所有泡花堿產品。其制作原理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棄的活性SiO2在常壓下加熱,與堿燃燒反應生成硅酸鈉。 反應條件式與以往的濕法工藝比較類似。